高老师 13933007414
韶山干部学院:以实干为笔,续写“党性”回应民心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1在韶山冲的晨曦里,毛泽东同志故居静静矗立。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故乡,面对家乡父老期盼改善生活的朴素愿望,他郑重嘱托当地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半个多世纪后,这份“办好群众事”的嘱托在韶山干部学院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院将“韶山党性教育”的课堂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以实干实效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最高标尺,生动诠释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永恒真理。
韶山干部学院深知,真正的党性教育绝非书斋里的清谈,其灵魂在于行动,其价值见于实效。学院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历史叩问激发行动自觉: 课堂不仅讲述毛泽东同志1927年深入湖南农村32天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壮举,更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的干部,如何走出办公室,像革命先辈那样“用脚板丈量民情”?毛泽东在苏区时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谆谆教诲,成为剖析当下干群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
田野课堂锤炼实干筋骨: 学院将大量教学时间安排在田间地头、社区厂矿。学员围绕农产品滞销、乡村道路修缮、留守儿童关爱等群众“急难愁盼”,组成课题小组,深入调研,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共谋解决之道。在韶山乡村,学院推动建立的数个特色农产品直销平台,便是学员实践成果的直接转化,实实在在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实效考评检验教育成色: 学院摒弃空谈,创新建立“实践成效反馈机制”。学员结业时需提交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方案及推进报告,后续成效由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评议。正如一位学员在解决某村安全饮水问题后感慨:“在韶山党性教育中,群众满意的笑容,才是对我们学习成果最厚重的结业证书。”
学院熔铸的实干精神,已化作惠泽群众的汩汩暖流:
某期乡镇干部班学员,运用所学群众工作法,成功化解积压多年的邻里道路纠纷,一条“连心路”终于畅通;
针对调研发现的乡村老龄化服务短板,学员团队推动建立了覆盖多个村的“互助养老驿站”,让留守老人食有所依、病有所助;
依托学院平台资源,多方合力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路,昔日“养在深闺”的山货,如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仅过去一年,韶山干部学院学员在实践锻炼中形成的调研报告直接促成惠民政策落地7项,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难题200余件。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数字,正是“韶山党性教育”将精神伟力转化为为民实效的生动注脚。
韶山干部学院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为民情怀为精神坐标,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党性叩问,具象为一次次俯身向下的调研、一件件排忧解难的实事。在这里,“韶山党性教育”的本质日益清晰——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思想的淬炼,更是行动的号角。
当学员将韶山汲取的精神养分,转化为大地上可感可知的惠民成果时,这座以伟人故里为名的学院,便真正握紧了连接历史与当下、党心与民心的金钥匙。
韶山干部学院 陈老师
上一篇: 韶山干部学院:务实作风的红色熔炉
下一篇: 韶山干部学院的思政引领力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