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 13933007414
家国父子情:从一件遗物读懂毛泽东的抉择与悲痛
发布时间:2025-09-18在韶山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一件泛白的棉衣、几封字迹斑驳的家书。在湖南韶山一处静谧的纪念馆内,玻璃展柜中静静躺着几件褪色的衣物和泛黄的信笺。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却是毛岸英烈士留下的珍贵遗物——一件领口磨白的灰色中山装、一双皮质开裂的皮鞋、一封字迹苍劲的家书。它们无声诉说着一段融个人命运于国家命运的悲壮故事,更成为韶山干部学院红色教育中震撼人心的生动教材。
衣物上的每一处褶皱都是历史的注脚。那件中山装的肘部打着细密的补丁,袖口因长期伏案工作而微微发亮。1949年访苏时毛泽东赠予儿子的呢大衣内衬,还留着朝鲜战场硝烟熏染的痕迹。在韶山红色教育培训课程中,学员们常久久驻足于此——这些实物让教科书上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更让人深刻理解何为"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诠释。
一封1950年10月的手写家书尤为令人动容:"父亲说男儿有志当以身许国,此番北去必当竭尽所能。"当时毛岸英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临行前写下这封绝笔信。28天后,这位共和国主席的长子牺牲于朝鲜战场。当电报传到中南海,毛泽东将眼泪咽进心里,只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韶山干部学院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总会强调:伟人之"伟",不仅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更在于为国割舍骨肉亲情的旷世悲怀。
这些遗物串联起的不仅是父子亲情,更是一个新生政权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图腾。毛岸英用过的钢笔笔尖已微微弯曲,见证了他翻译俄文著作的深夜;带补丁的袜子与他苏联留学时勤工俭学的经历相呼应;甚至朝鲜战场上留下的半块压缩饼干,都成为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教具。
如今每年有数十万参观者走进这座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党员干部在展柜前红着眼圈记笔记,他们在韶山红色教育培训中不仅学习历史知识,更汲取精神力量——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情怀?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家与国的关系?这些遗物给出的答案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深刻。
一件衣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封家书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些浸润着家国大义的文物,正通过韶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流淌进新时代奋斗者的血脉中。当我们凝视毛岸英那件永远停留在28岁年纪的衬衫时,仿佛听见历史在叩问: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份山河无恙、英雄不朽的永恒誓言?
(作者:陈老师)
上一篇: 祠堂星火:1925年毛泽东韶山演讲与干部教育培训新启示
下一篇: 一盏灯,一本账,一代伟人的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