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 13933007414
雪夜送米,一堂穿越百年的初心课——从韶山出发,筑牢干部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5-09-251921年寒冬,韶山冲。一户贫苦农民在凛冽风雪中瑟瑟发抖,家徒四壁,无米为炊。一个高大的身影踏雪而来,他目睹此景,立刻转身回家,让弟弟毛泽民量出家中宝贵的米粮,又抱起一捆柴火,亲自送到这户素不相识的乡亲手中。这个送炭之人,正是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改变中国命运的毛泽东。这个“雪天送炭”的故事,虽已跨越百年,但其蕴含的深刻力量,犹如一盏明灯,至今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更是新时代韶山红色教育中一堂鲜活而深刻的“初心课”。
一、 一斗米,丈量出人民领袖的赤子之心
故事虽小,寓意深远。当时的毛泽东,已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洪流。春节回乡,他看到的不仅是自家团聚的温馨,更是底层民众深重的苦难。那几斗米、几捆柴,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共情与担当。这一举动,生动诠释了何为“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朴素道德,更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雏形。这“一斗米”,丈量的是一位人民领袖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是共产党人群众路线最原始、最真挚的体现。这正是今天韶山干部培训学院所有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 薪火相传:从“雪天送炭”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时空变幻,精神永恒。当年毛泽东在韶山送出的,是解决燃眉之急的物质炭火;而今天,在韶山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更需要传递的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炭火”。韶山红色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这种“雪天送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前来参加培训的广大干部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回顾过往,更是要叩问内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时刻心系群众、急群众所急的优良作风?
它启示我们,要永葆“俯身倾听”的姿态。 毛泽东之所以能发现那户农民的困境,在于他真正走进了群众中间,体察了民情民意。新时代的干部,更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诉求,避免“隔着玻璃看,坐着轮子转”。
它鞭策我们,要强化“立即就办”的行动力。 看到群众困难,毛泽东没有犹豫,立即行动。这警示我们,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绝不能拖沓推诿,要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它教育我们,要坚守“公私分明”的界限。 毛泽东送去的是“自家米缸”里的米,公私分明,廉洁自律。这为今天的干部树立了榜样,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三、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在红色熔炉中淬炼为民本色
韶山干部培训学院作为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培训的重要阵地,其存在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将如“雪天送炭”这般生动的历史教材,转化为提升干部素养、加强队伍建设的磅礴力量。学院的教学,绝非简单的历史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场触及灵魂的洗礼。
通过在韶山的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专题研讨,学员们能够:
身临其境感受初心: 走在毛泽东同志曾经走过的路上,聆听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更能深刻感悟共产党人最初的梦想与追求。
对照反思查找差距: 将革命先辈的崇高境界作为镜子,反观自身在思想、工作、作风上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汲取能量砥砺前行: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坚定的信仰力量、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每一次在韶山干部培训学院的学习,都是一次精神的“充电”、一次能力的“加油”、一次初心的“回炉”。
百年光阴,韶山冲的炊烟已然变换了模样,但那份于风雪中送去的温暖,却积淀成为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雪天送炭”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在韶山红色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信念之树”。它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走进韶山,接受培训,就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将“为民送炭”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