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 13933007414
长沙红色教育篇—长沙城里的红色火种
发布时间:2025-03-241918年的长沙,春寒料峭。我站在第一师范斑驳的红墙外,望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思绪不由得飘向十年前那个深秋的午后。
那时的长沙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街头时常传来警笛的尖啸。我作为新民学会的成员,正在为组织一次秘密集会而奔走。记得那天,我奉命去城南的一间茶馆接头,远远就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坐在角落里。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衫,面前摆着一本翻开的《新青年》,右手食指有节奏地轻叩着桌面。
"先生,您是在等人吗?"我按照约定的暗号问道。
他抬起头来,目光如炬:"是啊,等一个能一起看星星的人。"
暗号对上了。我这才知道,眼前这个目光坚定的青年,就是毛泽东。他刚从北京回来,身上还带着北方的风尘。茶馆里人声嘈杂,他却压低声音,用带着湘潭口音的普通话,向我讲述着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见闻,讲述着李大钊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长沙的工人需要觉醒,"毛泽东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叠油印的小册子,"这是我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节选,你拿去给工友们看看。"
我接过还带着体温的小册子,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时的毛泽东虽然年轻,但言谈间已经展现出非凡的见识和魄力。他特别强调要在工人中开展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革命道理。
"要让工人们明白,他们不是生来就该受苦的。"毛泽东说着,目光投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看,那些拉黄包车的、挑担子的、在工厂里做工的,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
夜幕降临时,我们转移到湘江边的一处废弃仓库。陆续有工人模样的人悄悄进来,他们都是新民学会发展的积极分子。毛泽东站在一盏昏黄的马灯下,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着剩余价值理论。他时而激昂,时而幽默,工人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我们要在长沙建立自己的组织,"毛泽东最后说,"就像湘江里的浪花,一朵接一朵,终会汇成滔天巨浪。"
这次集会后,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更加频繁。他经常深入工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长沙工人开始觉醒,红色教育的火种在这座古城悄然播撒。
如今,每当我路过橘子洲头,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总会想起那个深秋的夜晚。毛泽东站在马灯下的身影,他那充满激情的声音,还有工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正是这些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了整个中国大地。
长沙红色教育基地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教室。站在那间简朴的教室里,仿佛还能听见青年毛泽东与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的声音。这座古城见证了太多革命先辈的足迹,而红色教育的精神,也将永远在这片热土上传承下去。
上一篇: 寻迹湖湘红土:长沙韶山红色教育铸魂之行
下一篇: 毛泽东在长沙,红色教育的起点与精神丰碑